戊戌年来来务虚,双赢思维稳双赢
戊戌年的第一个工作月开始了,我们来务务虚,学习一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双赢思维。
去年的最后一个业务是跟随公司的首席专家为一家企业量身打造了两天的年终培训。其中有一天的内容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参与备课和培训的过程中感觉收获很多。在过年期间我又把这本书翻出来看了一遍,回忆去年的一些事情,我对七个习惯中“双赢思维”这一条又有一些新的感触。
“双赢”顾名思义就是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兼顾,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别人谈双赢,特别是在谈生意的过程中。为什么大家如此注重双赢呢?表面上的原因的让对方感觉在交易中没有吃亏,这样能促成交易的达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只有实现了“双赢”,才能让你的利益得到长久可持续的保障。
在这个相互依赖的社会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结果有以下六种模式。
利人利己(双赢)
两败俱伤(输/输)
损人利己(赢/输)
独善其身(赢)
舍己为人(输/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利人利己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赢,是被我们所推崇的。两败俱伤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两点都很好理解。
在损人利己和独善其身两种情况里虽然你得到了短期的利益,但是每次都是你占别人的便宜,还有人愿意与你交往吗?
笔者在读大学时,同学们经常会在周五下午踢完球出去开小灶,大家一直都是AA制的,但是有一个同学每次都只带两三块钱出去,他家里条件很好,他随便一双鞋都能抵我们一两个月的生活费。后来出去吃饭只有他们寝室的跟他一桌了,再后来他们寝室出去吃,一般都是点单份的各自买单了。现在毕业了班上的微信群里都没人拉他进来。其实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舍己为人是被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但是毫无保留地舍己为人决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行为。去年有一部很火的电影《芳华》里面的主人公刘峰就是一个典型的奉行舍己为人交往原则的人。他帮人带东西,帮人打沙发,把深造学习的机会让给别人。
但当他因为“林丁丁事件”而遭受调查时却只有何小萍一人替他说话,那些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人都对他避而远之,更有甚者还落井下石讽刺他。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别人就敢坏到肆无忌惮”。
最终刘峰的结局对他自己来说可能算是心安,但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样的人生是惨淡的。刘峰如果一开始就能多为自己着想一点,他就会到更高的位置,有更强的能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一些,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有的人起初还是希望形成双赢的局面,但慢慢地发现这次交往或者交易没办法实现双赢,但他又没有勇气去及时终止,最终形成了单赢的结果。好聚好散其实另一种形式的双赢,有的时候因为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实现双赢,及时认清楚形式,停止交易,可以让双方都不会有损失。
由此可见只要不是双赢,最终都会形成双输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双赢呢?
首先双赢要是有品德基础。而诚信又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们来看下面这幅两驴吃草的漫画。
驴大和驴二的主人给它们留了两堆草同时在脖子上套了根绳,使得它们俩没法同时吃到草。经商讨后二驴决定先一起吃驴大的再吃驴二的,这样就都能吃到草了,达到了一个双赢的结果。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其中一头驴不信守承诺,吃草的时候故意吃得很快,那另一头驴还会愿意和它分享吗?因此,没有诚信就没有双赢可言。
第二种品德是成熟,这里的成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二是能够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两个方面不同的成熟度会形成不同的人际交往结果。
一个不成熟的人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一方面羞于表达自已的意愿或者说根本说不清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无法顾及他人的感受,毫无顾忌地发泄自己的情感。然而一个足够成熟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既会乐于聆听、顾及对方的感受,也会勇于表达自己,让对方清晰地知道你的意愿。
最后一点是富足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一个拥有富足心态的人相信世界上的资源是足够的,人人都会有一份。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资还比较匮乏,那个年代的生意场上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的事情时常发生,他们得了一时的便宜,但没有一家做得长久的。没有富足心态的人是用二分法看待事物,认为别人多得了一份,他就会少拿一份。
有了品德基础我们还需要一个双赢的协议,这个协议并不是一份需要双方签订的纸质文件,它只是用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点是要求双方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期望,也就是说要讲清楚你们各自想要什么。
打个比方,假如你新进一家公司,去帮大家买饮料,其他同事都说了具体要什么,但有个同事说随便,在纠结中你带回来一杯果汁,结果这位同事说“其实我是想喝咖啡来着”,听了这句话你心里是不是拔凉拔凉的。
好好地一个助人为乐,结果闹得两个人都不开心。如果一开始双方都明确表达出自己目的,就可以尽量地避免误会,让大家都有清晰的方向,更有可能去达到双赢。
第二点是要明确的评估标准,用来评判最终的结果是否符合双方的预期。在交易中评估标准包括产品的质量、双方的投入、时间限制等。
笔者服务过的公司有个销售员的一批货在入库检验的时候客户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但是用这批原料的产品收到了一些消费者的投诉,因此客户的采购认为他们的货有问题质押了他们的货款。
这里面双方就没有对货物的质量保证到什么阶段有明确的规定,一方认为入库就行了,但另一方则认为要纳入他们产品的保质期范围内。但是行业的行规是入库就应该付款,因为通过对方入库质检后就已经证明货物没有问题了,在加工、运输、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谁都没办法保证没有问题。
这件事最终在双方老板的协商下得到了解决,对方归还了货款。在事先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评估标准都会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向,因此双方肯定会产生差异,就没办法达成双赢。
第三点是清晰的奖惩办法,如果没有符合预期的标准该怎么办。
去年笔者孩子的幼儿园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觉这一点很重要。这个幼儿园是一个新办的幼儿园,他们在招生简章上承诺了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每个班的人数上限相比其他幼儿少,我们家孩子就读的小班为25人。
刚开学的时候招生情况确实不好,班上不到十个人,到了第二年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不但这个班满员了,又加的一个小班也很快就满了。没过多久就看到家长群里在讨论,班上现在有了26号小朋友了。
有个别家长就去找了园长,但园长只是敷衍说她被26号小朋友家长的真诚打动了,非她们幼儿园不读,非这个班不上,她就只好同意了。没过几天又有了27号小朋友。家长们纷纷表示抗议,但翻出幼儿园的招生资料和跟家长们签的合同,里面没有任何一条讲了班额超标了怎么办。又有家长找了园长,但园长说小朋友已经进来了,而且非常喜欢主班老师,她实在不忍心去伤害一个孩子赶他走,事情又不了了之。
最后家长委员会联合了所有家长,以不交学费相要挟,并列举了很多因为小朋友过多而出现的问题,才让园长服了软,最终人数还是维持在25人。但是这份问题清单伤害了班上的老师(其实班上的老师很负责任,对小朋友很好,很多问题家长其实都不在意的),最终造成了一个双输的结果。
大道至简,其实双赢思维最终还是来自于成熟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一个诚实、勇敢、善良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用任何技巧也能够实现双赢。
对于那些涉世未深还不够成熟的小伙伴来说,可以借助本文介绍的结构来帮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取得双赢。